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15章 这个奖,不评也罢

诺奖的评议简直像临时拉来个草台班子。

陆时确信,即使是第一届,也不可能不正规到这个程度,肯定又是穿越的自己在发功。

他问道:“蒙森先生不是历史学家吗?”

众人沉默着看向萧伯纳。

萧伯纳摊手,

“别问我。”

他指了指那封电报,回答:“人家说了,‘文学’,不仅应包括‘文学作品’,还应包括形式或内容上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作品。蒙森先生的作品也算。”

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强词夺理。

有人忍不住吐槽:“那问题来了,我们凭什么评价蒙森先生?”

蒙森在史学界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,史学界都不敢碰瓷蒙森,何况是文学界。

没人接茬。

房间内陷入了安静。

萧伯纳凑到陆时身边,低声说:“现在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我评我自己的情况了吧?”

陆时苦笑,

“嗯,知道了。”

诺委会掘地三尺,几乎把欧洲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挖了出来,如果不“我评我自己”,在部分地区说不定会出现候选人比评议人多的情况。

萧伯纳安抚众人道:“大家尽力而为吧。这里面不是也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作品吗?”

他说“看不懂”,指的是需要翻译。

陆时的视线再次扫过名单,

里面确实有泰戈尔,

但事实上,泰戈尔是从《刹那集》后才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的,现在的作品大部分无须翻译。

陆时往前翻,很快又发现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——

苏利·普吕多姆。

这位大佬的诗歌陆时是读过的,有几首还很喜欢,

就比如《破碎的花瓶》,第一次读便惊为天人,将之背诵了下来。

只不过,同时期有一位作家的存在,让普吕多姆的得奖显得有些名不副实。

“为什么没有托翁?”

陆时问道。

众人俱是一愣。

有人好奇道:“陆教授指的是托尔斯泰先生?”

列夫·尼古拉耶维奇·托尔斯泰,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,代表作有《战争与和平》、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、《复活》,

在20世纪初,这些代表作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